学党史系列专题-长征的胜利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50人到9000多万人,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长征的胜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中央红军转战川贵滇三省,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是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两天时间赶完340里行程,直取泸定桥。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胜利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渡过大渡河后,中央红军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夹金山,一上一下要走70里路,数月行军,高山缺氧,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战士们在冰上滑行,很多摔倒后就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
1935年8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穿越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草地实为泥质沼泽,茫茫无限,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人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会愈陷愈深,乃至被污泥吞没,许多战士牺牲在征途上,红一、二、四方面军过草地牺牲人数总和超过1万7千人。
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全民族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
2016年10月21日,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